112年03月05日 核廢練習生科學園遊會:新竹巨城 女性科學日科學市集活動
女性科學家:莉澤·邁特納_核物理學家
核能發電是利用核分裂的方式,由核物理學家莉澤‧邁特納命名,她是發現鏷元素和核分裂的主要貢獻者之一。因此,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(IUPAC)通過一項決議,建議把第109號元素命名為Meitnerium,符號Mt,中文名字䥑,以茲紀念。
關卡1:低放處理聽我說
在關卡1呈現低放射性廢棄物的主要來源為核能發電後的產物,但其他像是醫院的輻射醫療、農業、工業或學術研究的放射性物質運用也都會產生!
其實,核能電廠產生的低放廢棄物多為受到放射性污染的用過手套、工作服、廢紙、廢樹脂、濃縮廢液及更換零組件等等…而它的三種處理方式,分別為焚化、壓縮、固化等,經上述方式來壓縮減容,再裝到55加侖桶來密封,經過輻射檢測作業後,即可送至低放射性廢棄物倉庫暫時貯存~(其他廢棄物如廢油、玻璃、燈泡燈管及水泥塊,則直接封裝於廢料桶)
關卡2:幅射特性報你知
在關卡1中說明:低放射性廢棄物是帶有放射性輻射,易由儀器偵測,並加以管制。了解放射性輻射暴露的途徑與防護原則,才能遠離輻射對人體的危害。輻射的體外曝露防護原則有三個面向:一、以距離進行有效防護;二、以屏蔽厚度進行有效防護;三、隨時間遞減。 現在我們邀請您將天然輻射射源放置「手提輻射劑量偵測儀」下方進行量測,螢幕上會顯示該物品的輻射劑量,跟著我一起來手作驗證,let’s go~~~
關卡3:層層障壁疊疊樂
哈囉哈囉~歡迎來到關卡3,這個關卡主要接續低放後續的處置方式,台灣參照國際經驗,目前正在尋找低放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(已有兩處候選場址:台東達仁、金門烏坵),並且規劃使用技術成熟的坑道處置方式,藉由人工與天然障壁所形成的多重障壁系統,有效圍阻或遲滯核種的外釋與遷移,以換取足夠的時間,讓用過核子燃料所含放射性物質在到達人類生活圈之前,其輻射強度已衰減至可忽略的程度!
而處置坑道利用多重障壁層層保護的方式,由外到內分別為第1層天然岩層覆蓋(約50公尺以上)>>第2層混凝土壁體(兩次坑道襯砌)>>第3層回填材料(約110公分厚)>>第4層處置窖並灌注填充材料(約50公分厚)>>第5層則是盛裝容器(55加侖鍍鋅鋼桶)。
接下來,桌上有多重障壁的模型,請您協助我,將多重障壁的設計,堆疊起來~讓我們來看看您是否已經有多重障壁的處置概念了呢~
關卡4:我問你答來抽抽
經過前面3個關卡,歡迎您來到關卡4~相信經過前面的解說,您已經對於低放射性廢棄物有基本的了解與認識,即將正式成為核廢練習生的一員(*鼓掌*),為了確認每位練習生都沒有上課摸魚,接下來要給你一個期末考,請從這5張卡牌抽出一個問題,並正確回答唷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