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2年9月11日 建台中學暑期科學課程

112年9月11日 建台中學暑期科學課程

台灣電力公司除役及選址溝通中心於112年9月11日與清大合作於苗栗市建台中學辦理暑期科普夏令營,參加學員為建台中學學生,上午及下午共規劃三堂課程,依據不同年級學生,安排不同形式課程,三堂課程共195名學生參與。

課程一:科普知識探索-互動式導覽系統學習

學員分組觀賞科普短片[核廢練習貓+高低放網頁],互相討論後填寫科普評量,透過互動式導覽系統的瀏覽,吸收核能及核廢的相關知識,包括:發電的方式與原理、原子的構造、放射線對人與環境的影響、核電廠除役及核廢料的處理、乾式貯存設施、高放最終處置場、低放最終處置場等。另穿插有獎徵答活動,鼓勵同學自主學習並加深學習印象。

課程二:多重障壁工法介紹-層層障壁疊疊看

課程中讓學生認識低放廢棄物的最終處置方式,台灣參照國際經驗,目前正在尋找低放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(已有兩處建議候選場址:台東達仁、金門烏坵),並且規劃使用技術成熟的坑道處置方式,藉由人工與天然障壁所形成的多重障壁系統,有效圍阻或延緩放射性物質外釋而影響到人類生活。處置坑道利用多重障壁層層保護的方式,由外到內分別為第1層天然岩層覆蓋(約50公尺以上)>>第2層混凝土壁體(兩次坑道襯砌)>>第3層回填材料(約110公分厚)>>第4層為處置窖並灌注填充材料(約50公分厚)>>第5層則是盛裝容器(55加侖鍍鋅鋼桶)。最後,每位學員動手將桌上的多重障壁模型堆疊起來,透過實際操作,學員對多重障壁的處置結構更有概念~

課程三:核能後端營運介紹-好FUN填填樂

先讓學生透過高低放簡介海報了解高低放廢棄物的來源、高低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流程,並深入了解建置最終處置場的重要性。接下來學生以互相合作方式,以便利貼寫下標準答案填入空格中,透過課程使學生明白核能提供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電力來源,但在其背後所產生的廢棄物也需要逐步處理並妥善存放,才不會讓核廢問題影響到後代子孫,當最終處置場建置完成,也可使核廢料永久且安全的遠離人類生活圈。